Kubernetes 從零開始 - 從自幹 Controller 到理解狀態管理
Kubernetes Object
Kubernetes object 並不是指 Pod
或者是 Deployment
這種 Resource
複習一下,Resource 是所有你可以透過 Kubernetes 使用的物件(操作 kubectl 或Kubernetes API)
而 object 是這些 Resource 的 instance
Kubernetes Object State
所謂的狀態是儲存在 Object 裡面的
object 的 spec
以及 status
分別代表了 desired state 以及 current state
spec 的內容可以透過一個特殊的檔案指定(稱為 manifest
, 格式為 json 或 yaml)
並透過操作 kubectl 或 Kubernetes API 來建立 object
其中 status 是由 controller 更新的,不是由我們手動指定的
考慮建立一個 nginx pod
並且查看他的 yaml 檔案
你就會看到類似以下的東西,這就是 object 的 status
可以看到 pod status 從最初的 PodScheduled
一直到 PodReadyToStartContainers
同時你也可以得知內部 container 的狀態
controller 會根據這些狀態來管理 objec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kubectl run mynginx --image=nginx
$ kubectl get pods mynginx -o yaml
status:
conditions:
- lastProbeTime: null
lastTransitionTime: "2024-10-25T14:14:04Z"
status: "True"
type: PodReadyToStartContainers
- lastProbeTime: null
lastTransitionTime: "2024-10-25T14:13:44Z"
status: "True"
type: Initialized
- lastProbeTime: null
lastTransitionTime: "2024-10-25T14:14:04Z"
status: "True"
type: Ready
- lastProbeTime: null
lastTransitionTime: "2024-10-25T14:14:04Z"
status: "True"
type: ContainersReady
- lastProbeTime: null
lastTransitionTime: "2024-10-25T14:13:44Z"
status: "True"
type: PodScheduled
containerStatuses:
- containerID: containerd://0ab6c6781723446e4869f1fd96b1d62b78a95dea327e45d276d010a5236f9ac8
image: docker.io/library/nginx:latest
imageID: docker.io/library/nginx@sha256:28402db69fec7c17e179ea87882667f1e054391138f77ffaf0c3eb388efc3ffb
lastState: {}
name: mynginx
ready: true
restartCount: 0
started: true
state:
running:
startedAt: "2024-10-25T14:14:04Z"
Imperative vs. Declarative
Imperative Management 手把手教學,告訴 K8s 怎麼做
Declarative Management 告訴 K8s 我們想要什麼,K8s 會幫我們達成
Kubernetes 大多數的操作都是透過 declarative 的方式
比如說你指定 deployment replica 的數量就是告訴 desired state
然後 Kubernetes 就會幫你達成這個狀態
注意到很可能 cluster 永遠沒辦法達到你想要的狀態,但它會盡力達到
當然你也可以透過 imperative 的方式來操作,但是這樣的話,你就要自己手動管理狀態了
Introduction to Kubernetes Controller and State Management
在 Kubernetes 從零開始 - 無痛初探 K8s! | Shawn Hsu 中有提到
K8s 是透過 controller 管理 cluster 狀態的
我們告訴 K8s 我們想要的狀態,然後 K8s 會幫我們達成這個狀態(i.e. Declaration Management)
controller 並不會直接操作 pod,而是透過 Kubernetes API Server 來管理 cluster 狀態
比如說,建立或刪除 pod,甚至是更新 object 的狀態(e.g. Finished
)
不會直接操作 pod 但透過 API Server 建立/刪除?
舉例來說如果 replica 5 的 deployment 少了一個,那麼的確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對吧?
間接的操作 pod ,是這個意思
Controller Pattern
以上架構圖就是官方給的 controller 的架構
可以看到還是相對單純的
具體來說,Reflector 會監聽 object 的變化
並透過 Informer 將 object 的 reference 放到 Workqueue
裡面
然後你的 custom controller 從 Workqueue
裡面拿到 reference 並使用 Lister
來取得 object 的資訊
為了一次只處理固定數量的 work,所有 component 之間的溝通都是透過 Workqueue
來做的
注意到 並不是為了解耦,而是為了 控制流量
有了 queue 擋在中間,可以保證同一個 item 不會同時被多個 controller 處理
有關 queue 的討論,可以參考 資料庫 - 從 Apache Kafka 認識 Message Queue | Shawn Hsu
Reflector
Reflector 會聽 object 的變化並將變化的 object 放到 workqueue
裡面
問題來了 他要怎麼聽這些所謂的變化呢?
Kubernetes API Server 提供了一個方式讓你監聽特定的 object,稱為 Watch
每個 Kubernetes Object 都會有一個 resourceVersion
的欄位,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 unique 的 ID
這個 ID 是對應到底層的 storage 的識別符號,這個 ID 會隨著 object 的變化而變化 所以不是固定值
Watch 會持續監聽,List 則不會
你可以用這個 ID 來監聽 object 的變化
有點類似 linked list 的概念,你只要知道開頭,就可以知道後續的資料位置
所以監聽的概念也是一樣的,只要知道某個 object 目前的 resourceVersion
,你就可以知道後續的位置,進而監聽它
操作起來會長這樣
啟動一個 proxy 到 Kubernetes API Server
1
$ kubectl proxy --port 8888
取得目前的 resourceVersion
1
2
$ curl http://localhost:8888/api/v1/namespaces/default/pods | grep resourceVersion
"resourceVersion": "135966"
然後你就可以持續監聽後續 object 的變化
1
$ curl http://localhost:8888/api/v1/namespaces/default/pods\?watch=1\&resourceVersion=135966
curl 使用的時候記得跳脫特殊字元
為了可以觀察到變化,你可以嘗試建幾個 pod 玩一下好方便觀察
1
$ kubectl run mynginx --image=nginx
所有的監聽歷史資料都是儲存在 etcd 裡面
想當然空間不會是無限的,預設只會保留 5 分鐘的資料
List and Watch
上面你用過了 Watch
以及 List
的方式來監聽 object
在 tools/cache/reflector.go 裡面你可以看到
Reflector 底層的實作有兩種方法,一種是 Watch
一種是 Lis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func (r *Reflector) ListAndWatch(stopCh <-chan struct{}) error {
klog.V(3).Infof("Listing and watching %v from %s", r.typeDescription, r.name)
var err error
var w watch.Interface
useWatchList := ptr.Deref(r.UseWatchList, false)
fallbackToList := !useWatchList
if useWatchList {
w, err = r.watchList(stopCh)
if w == nil && err == nil {
// stopCh was closed
return nil
}
if err != nil {
klog.Warningf("The watchlist request ended with an error, falling back to the standard LIST/WATCH semantics because making progress is better than deadlocking, err = %v", err)
fallbackToList = true
// ensure that we won't accidentally pass some garbage down the watch.
w = nil
}
}
if fallbackToList {
err = r.list(stopCh)
if err != nil {
return err
}
}
klog.V(2).Infof("Caches populated for %v from %s", r.typeDescription, r.name)
}
根據 KEP 3157
kube-apiserver 是非常脆弱的,它很容易受到記憶體壓力的影響導致服務中斷
而這股記憶體壓力來自於所謂的 LIST request
(也就是 Reflector 之前的行為)
你不需要很多的 LIST request
就可以讓 kube-apiserver 過載
而它會間接導致整個 node 裡面的服務都中斷,包含 kubelet
監聽 object 變化的路徑如下所示
Reflector
List request
kube-apiserver
etcd
核心開發者的想法是引入所謂的 Watch Cache
在中間,讓 etcd
的壓力減小
這跟 etcd
有什麼關係呢?
他們發現,List request
的作法需要從 etcd
裡面拿到資料
並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才能送回給 client(包含 unmarshal, convert, prepare response)
這些處理會佔用記憶體,大約為 O(5*the_response_from_etcd)
而這些記憶體連 Golang 本身的 GC 都無法處理
Informer
Informer 本質上在做的事情是包含 Reflector 的功能(應該說 Reflector 是一個 tool 然後 Informer 才是真正使用的)
但是它不只是做監聽的事情,還會將 object 的 reference 放到 store 裡面
在撰寫 controller 的時候你會操作的也是 Informer 而非 Reflector
Indexer
從 Informer 傳遞給 custom controller 的資料只是單純的 object reference
你大概猜得到為什麼不丟整個 object,多半是因為效能問題
寫入的部份是透過 Indexer 來做的
但只有 reference 是不足以做 Reconciliation 的(因為資訊不足嘛)
Indexer 的作用就像是資料庫的 Index 一樣,可以快速的找到 object
所有相關的資料都是儲存在 thread-safe 的 store 裡面
存取的部份是透過 Lister(cache/lister) 實現的
所以這邊算是一個隱藏的 component
Control Loop
具體來說,controller 是怎麼做 狀態管理 的呢?
前面提到 Kubernetes Object 裡面有存 desired state 以及 current state
所以 controller 就會不斷的監控 object 的狀態,並且根據 desired state 來更新 current state
要做到不斷的監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一個迴圈,稱為 control loop
這種不斷監控並更新狀態的方式,就是所謂的 Reconciliation
理論上每個 controller 都是獨立的 process, 但是為了方便管理,K8s 會將他們打包在一起
Controller Types
K8s 裡面,controller 其實不只有一種
針對不同的 Resource,K8s 會有不同的內建的 controller
deployment 有自己的 Deployment Controller
,job 也有自己的 Job Controller
等等的
Controller Conflict on Objects?
內建的 controller 會監控特定的 object
但是有一些 controller 他們看的 object 是同一種的
比如說 deployment 跟 job 都會監控 pod
會不會有一種可能他們的 controller 會互相衝突呢?
事實上不會,controller 會根據 object 的 label 來區分
Kubernetes Operator
既然 K8s 有內建的 controller,自己客製化 controller 的意義在哪?
為了可以更好的管理自己的 Custom Resource,我們可以透過 CRD (Custom Resource Definition) 來定義自己的 Resource
要管理這些自定義的 Resource 的狀態,我們就需要自己的 controller 來管理
有關 CRD 的介紹可以參考 Kubernetes 從零開始 - client-go 實操 CRD | Shawn Hsu
這種自定義的 controller 通常被稱為 Operator
每個 resource 一定要有 controller 嗎?
其實不用,如果你的 resource object 不需要管理狀態,那就不需要 controller
在 Kubernetes 從零開始 - Helm Controller | Shawn Hsu 我們有玩過 HelmController
HelmController 是用來管理 HelmChart
以及 HelmRelease
這兩個 resource
而這就是自己寫一個 controller 一個很好的例子
Operator SDK
雖然說 kubernetes/sample-controller 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實務上撰寫 controller 有其他的選擇,不一定只能拿官方的範例下去改
根據 Writing your own operator 官方有列出幾個如 Operator Framework,nolar/kopf 以及 kubebuilder
以本文,我選擇使用 Operator SDK
Operator SDK 提供了非常完整的 framework 讓你可以開發,而且他是基於 kubebuilder 的
Example
遵照官方的 tutorial 其實很簡單
兩個步驟就可以完成一個 operator
1
2
3
4
5
6
7
8
9
10
$ go mod init mycontroller
$ operator-sdk init \
--domain example.com \
--repo mycontroller
$ operator-sdk create api \
--group foo \
--version v1 \
--kind Foo \
--resource \
--controller
基本上 operator-sdk 的指令就是幫你產一個 operator 的 template
有幾個比較重要的 flag 是 domain
, group
以及 version
因為我們要建立一個自定義的 resource, 而所有 cluster 的操作基本上是透過 Kubernetes API 完成的
為了更方便的管理這些 API,我們會將它分類,domain
,group
以及 version
就是用來區分的
所以產完你可以發現自定義的 resource 會是 foo.example.com/v1
這樣的格式
然後我們這裡建立的 resource 叫做 Foo
其實 operator-sdk 產了很多東西
包含… 一大堆的 yaml
這些 yaml 檔案有的是 CRD 有的是 RBAC 的設定檔案
operator-sdk 也有產個 Makefile 直接安裝以上的檔案(透過 kustomize)
所以你該 care 的檔案只有兩個
./api/v1
裡面的 CRD 定義以及 ./internal/controller
裡面的 controller
CRD 的部份我們需要新增一個欄位儲存 value
然後 status 那邊要加一個 conditions 的 array 用以儲存歷史狀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FooSpec defines the desired state of Foo
type FooSpec struct {
// INSERT ADDITIONAL SPEC FIELDS - desired state of cluster
// Important: Run "make" to regenerate code after modifying this file
// Foo is an example field of Foo. Edit foo_types.go to remove/update
Value string `json:"value,omitempty"`
}
// FooStatus defines the observed state of Foo
type FooStatus struct {
// INSERT ADDITIONAL STATUS FIELD - define observed state of cluster
// Important: Run "make" to regenerate code after modifying this file
Conditions []metav1.Condition `json:"conditions,omitempty"`
}
//+kubebuilder:object:root=true
//+kubebuilder:subresource:status
// Foo is the Schema for the foos API
type Foo struct {
metav1.TypeMeta `json:",inline"`
metav1.ObjectMeta `json:"metadata,omitempty"`
Spec FooSpec `json:"spec,omitempty"`
Status FooStatus `json:"status,omitempty"`
}
Reconcile 的實作如下
基本上為了 demo 用,所以只是簡單的檢查 spec 的 value 欄位是否為特定值
注意到,從 Indexer 取得的資料有可能為空(因為 resource 被手動刪除之類的)
所以還需要做 IsNotFound
的檢查(第 5 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logger := log.FromContext(ctx)
resource := &cachev1.Memcached{}
if err := r.Get(ctx, req.NamespacedName, resource); err != nil {
if errors.IsNotFound(err) {
logger.Info("Foo resource not found")
return ctrl.Result{}, nil
}
logger.Error(err, "unable to fetch Foo")
return ctrl.Result{}, err
}
if resource.Spec.Foo != "bar" {
logger.Info("Foo field is not equal to bar")
meta.SetStatusCondition(&resource.Status.Conditions, metav1.Condition{
Type: "Unknown",
Status: metav1.ConditionUnknown,
Reason: "FooNotBar",
Message: "Foo field is not equal to bar",
LastTransitionTime: metav1.Now(),
})
if err := r.Status().Update(ctx, resource); err != nil {
logger.Error(err, "unable to update Foo status")
return ctrl.Result{}, err
}
return ctrl.Result{Requeue: true}, nil
}
meta.SetStatusCondition(&resource.Status.Conditions, metav1.Condition{
Type: "Ready",
Status: metav1.ConditionTrue,
Reason: "FooIsBar",
Message: "Foo field is equal to bar",
LastTransitionTime: metav1.Now(),
})
if err := r.Status().Update(ctx, resource); err != nil {
logger.Error(err, "unable to update Foo status")
return ctrl.Result{}, err
}
Run
先建立一個新的 cluster 用來測試我們的 operator
1
2
3
$ k3d cluster create mycluster --servers 1
$ kubectl config current-context
# 應該要是 k3d-mycluster
然後安裝 operator
1
2
$ make docker-build
$ k3d image import -c mycluster controller:latest
docker-build 裡面的指令記得下
--no-cache
controller 的 yaml 裡面,image 記得改imagePullPolicy: Never
開始測試!
可以使用 ./config/samples/
底下的範例 yaml 來建立 resource
底下的 spec 記得改成相對應的欄位
1
2
3
4
5
6
7
8
9
apiVersion: foo.example.com/v1
kind: Foo
metadata:
labels:
app.kubernetes.io/name: k8s-controller
app.kubernetes.io/managed-by: kustomize
name: foo-sample
spec:
value: hello
controller 的 log 裡面你可以看到有正確的進行做動
它會一直檢查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將它重新 enqueue(第 28 行)
而 describe Resource,你就可以看到我們已經將 status 更新了
只是說實作裡面並沒有一直新增 condition(縱使我們定義他是一個 list)
到這裡,你就完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 operator 了
你可以針對這個 operator 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說加入更多的檢查,或者是加入更多的欄位
詳細的實作可以參考 ambersun1234/blog-labs/k8s-controller
How to Deploy your Controller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部署你的 controller
為了避免 single point failure 的問題,你應該要部署多個 controller
但問題其實可以被簡化,就直接 deploy 一個 deployment 就好了
既解決了 single point failure 的問題,又可以方便的管理
References
- Controllers
- Cluster Architecture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Kubernetes Controller and a Kubernetes Operator?
- Difference between Kubernetes Objects and Resources
- Objects, Resources and Controllers in Kubernetes
- Objects In Kubernetes
- Kubernetes Object Management
- 如何编写自定义的 Kubernetes Controller
- Kubernetes Controller 机制详解(一)
- How to deploy controller into the cluster
- rancher/wrangler
- Efficient detection of changes
- Operator pattern
- Operator SDK
- API Overview
Leave a comment